新闻资讯

输入关键字

吸波材料_导热吸波材料_防磁贴_隔磁片-深圳和创磁性材料有限公司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玉路3号
邮编:518133
联系人:钟小姐
电话: 0755-29627049
手机: 13825258774
邮箱:zyhivy@live.cn

研究发现高镍锂电池热失控“真凶”

来源: 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


语音播报

随着电动汽车与储能产业的发展,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持续攀升。在众多正极材料中,高镍层状材料因高比容量、良好倍率性能和较低成本,成为当前商业化的主流选择。然而,伴随能量密度提升而来的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热失控风险,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。

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致力于高比能、高安全电池体系的设计,前期通过表征设备及研究方法的创新,阐述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负极界面产气及气体串扰行为,揭示了负极产氢及其穿梭反应对电池放热反应的影响机制。

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,除了负极,高镍正极对电池热失控也具有重要影响。前期研究表明,在热失控过程中,正极引发的放热链式反应主要通过两条路径:一是体相结构失稳与氧释放,二是表界面副反应加剧。为提升电池安全性,是优先优化材料体相结构稳定性还是抑制界面副反应,这一相互交织的难题亟待破解。

近期,研究团队对比不同镍含量电池在循环老化前后的热失控行为,并结合多种原位-非原位测试手段,通过材料-界面-电池多尺度表征技术,定量分析热失控不同阶段的界面反应及正极材料相变释氧主导作用,揭示了高镍电池体系中热失控由正极/电解液界面放热反应主导而非传统认为的氧释放,在中低镍电池中晶格氧释放及后续反应是热失控的关键驱动因素。

进一步,科研团队探讨了高镍体系中界面反应引发的热失效机制,通过原子层面的实验表征结合仿真模拟,揭示了正极/电解液界面的恶性循环路径——材料各向异性体积变化与H2-H3相变诱发裂纹→加速电解液渗透→副反应产气→气体压力助推裂纹扩展→进一步加剧反应。这种自加速的“反应-产气-开裂”恶性循环导致不可控的级联热失控。

该研究建立微观结构失效与宏观热失控行为的定量关联,为高镍电池安全设计指明了方向:对于超高镍体系,需重点阻断界面反应链,如强化界面包覆、开发耐氧化电解液;对于中低镍体系,应着力提升体相结构稳定性,如梯度掺杂、单晶化。这一发现打破了“体相优先”的传统思维定式,有望推动新一代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重指标上实现跃升。

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能源与环境科学》(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)上。

论文链接

高镍电池热失控过程正极/电解液界面的电化学–热–力多尺度反应演化机制示意图

        附:深圳和创磁性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氮化硼绝缘散热膜具有透电磁波、高导热、高柔软、高绝缘、低介电系数、低介电损耗等优异特性,是5G射频芯片、毫米波天线,AI,物联网最为有效的材料之一,具有不可替代性。氮化硼被称为“白色石墨烯”,看上去像著名的石墨烯材料一样,仅有一个原子厚度,以玻纤布为基材,厚度0.1~0.5mm,导热率高达10-30W/M.K,热膨胀系数低,耐腐蚀,耐高温,绝缘性能良好。但两者很大的区别在于氮化硼是一种天然绝缘体,而石墨烯一种完美的导体。氮化硼是热导率最高的常用陶瓷材料之一。其稳定的性能使绝缘散热膜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。

例如封装电池: